在泉州,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——这里机器轰鸣与海浪涛声共鸣,石化产业园区与生态园林城交相辉映。当人们惊叹于它“中国工业百强区”的经济传奇时,一组数据更令人称奇:十年间,百岁老人从28人激增至90人,80岁以上高龄老人突破万人,平均预期寿命达78.66岁……这座经济高速发展的港口新城,为何能成为“长寿之乡”?那些银发长者笑谈岁月的背后,藏着怎样的自然密码、发展智慧与人文基因?今天,就让我们走进泉港,揭开“百岁老人扎堆”的长寿奥秘。


泉港的清晨,是被海风与林涛唤醒的。三面环海的地理禀赋,让常年5级以上的海风成为天然“空气净化器”,98.4%的空气质量优良率里,藏着负氧离子跃动的秘密。这里的水,是会“养鲍鱼”的灵秀之水——当冬季千万只鲍鱼从山东荣成“乘船南下”越冬,100%达标的饮用水源与自净能力极强的海域,早已成为生态优质的鲜活注脚。

林建祥 摄
城市沿着海岸线生长,20.5平方公里的南部生活区里,菜堂湿地的花海与塔山公园的翠竹相映成趣。13个园林景观如翡翠散落,23个“美丽乡村”似珍珠串联,七个镇街皆披“国家级生态镇”绿衣,全省首个“森林县城”的桂冠下,是推窗见绿、行路遇荫的诗意栖居。



在泉港,烟囱里冒出的不是烟尘,而是循环经济的绿色轨迹。石化园区里,百宏、国亨等百亿项目聚链成势,大健康食品产业如新星升起,新材料、新能源产业群星闪耀。但发展的底色始终是生态——所有企业入园管理,93%的工业固废循环再生,310亿元筑起的550米绿化隔离带,将工业文明与烟火人间温柔隔开。

民生的温度,藏在财政账单的数字里。70%以上的本级财力投向民生,60岁以上老人月月领取养老金,70岁长者独享高龄补贴,65岁免费体检的关怀走进每一户人家。79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如温暖驿站,9所乡镇敬老院化作颐养乐园,“15分钟就医圈”织就健康防护网,让岁月在此从容生长。



晨光里,泉港老人们荷锄而出,在果园里侍弄龙眼、枇杷,在滩涂上捡拾贝类。他们深谙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智慧,用耕作保持筋骨活络,以乐观心态笑对沧桑。当暮色浸染圭峰山,北管音乐的悠扬旋律从戏台飘来,“泉港长寿文化节”的灯笼照亮街巷,德孝文化与养生哲学在舞步中代代相传。

餐桌是泉港人与自然对话的舞台。浮粿里藏着海蛎的鲜美,涂岭猪脚炖着山姜的辛香,九层糕叠着米粮的清甜,108道“福寿宴”美食,将山海馈赠化作食疗智慧。山腰盐场的细白盐粒,历经230年时光淬炼,为每一道菜肴注入岁月的醇厚。更令人动容的是孝道流淌在血脉里的模样——族谱里的孝悌篇章,墙壁上的二十四孝图,“505微心愿”活动中递出的温暖援手,让敬老成为刻进基因的文化自觉。

在泉港,长寿从不是偶然。它是海风与林海合奏的生态之歌,是产业与民生共舞的发展诗篇,是山海智慧与人文精神交织的生命传奇。当石化塔架与百岁老人的笑容同框,当循环经济与田园牧歌彼此致意,这片土地早已破译了现代社会的长寿密码:最好的时光,从来不是远离喧嚣,而是在发展的浪潮中,为生命留一片温柔的港湾。
